赛场边的守护者——龙岗医疗团队护航残特奥会自行车赛纪实
“比赛期间,没有出现严重伤情。”7月4日,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残特奥会”)自行车赛场地赛的角逐告一段落,现场医疗保障组成员、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(龙岗)医生黄发根告诉记者,当天进行的捕捉赛赛况激烈,多人摔伤,“但基本都是擦伤,现场消毒处理后,运动员们都自行返回酒店了”。
这份平静背后,是医疗保障组充足的准备和长达数日的严阵以待。事实上,他们的工作并不总是“平平顺顺”,反而经历了不少“惊险时刻”。
赛前惊险时刻:只为让运动员顺利重返赛场
时钟拨回6月29日。赛前训练时,一名运动员摔倒后,不仅右肩疼痛,而且出现四肢麻木、头晕的症状。负责赛事医疗保障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(龙岗)团队立即启动应急机制,通过救护车将运动员送往医院检查。
“我们紧急排除颅脑和颈椎问题,同时请各专科主任指导治疗。经过检查、会诊,最终排除重大颅脑关节损伤,考虑为肌肉软组织损伤。”急诊ICU住院总陈冬杰介绍,医院组建了包含骨科、普外科、内科等专家的会诊沟通群。急诊科首诊评估后,同步邀请相关专家下沉协同处置,确保运动员获得多学科诊疗。
对残疾运动员的诊疗工作,面临多重挑战。一方面,这名运动员是脑瘫患者,其颈椎先天异常与摔伤后出现的四肢麻木症状相似,必须通过详细查体和影像检查鉴别是旧疾还是新伤,这对诊疗决策产生直接影响。另一方面,要谨慎用药,规避兴奋剂风险。
“救治时,我们先用颈托固定,随后通过纯中医手段,包括针灸、推拿来做恢复处理。”据介绍,中医治疗在运动员的骨伤、肌肉损伤恢复中效果显著。第二天,患者手麻症状明显改善,第三天肢体乏力完全消失。后来,运动员如常踏上赛场,更摘得银牌。
让人揪心的是,6月29日当天,还有一名运动员在训练时摔成重伤,被送往医院。“下巴有约4厘米的开放性伤口,血肉外翻,现场已做止血处理。入院后我们立即缝合创面,检查发现是下颌骨粉碎性骨折及左掌骨骨折。掌骨骨折,我们通过中医手法复位,并外敷药物,第二天就消肿了;颌骨手术转到龙岗区人民医院完成。”陈冬杰介绍。
早出晚归的守护者:“每天愉快工作”“内心非常触动”
高效诊疗的背后,是一整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。在龙岗区卫生健康局的统筹下,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(龙岗)组建了专门的医疗保障队伍,形成“现场识别-专家响应-高效转运-院内处置”的闭环响应机制。
赛场设置1个医疗指挥站,下设东观赛区、西观赛区、运动员出发区3个医疗点,另在龙口水库赛道设有2个保障点,配备5辆救护车。“今天现场医护人员有二十几个”,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(龙岗)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李俊介绍,大部分人员定岗定责、少数人轮岗机动,这样既熟悉处理流程,又能灵活调配,确保响应快速有效。
“应急预案覆盖中暑、多发伤、蛇咬伤等场景,确保伤者10分钟内转运到医院。”李俊透露,针对高温中暑,各医疗点配备了冰桶等降温物资;龙口水库赛道有蛇虫出没,该院作为蛇毒血清储存单位,已备足血清,随时待命……未雨绸缪的守护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。
“看到残疾运动员奋勇拼搏的样子,我内心也非常受触动。”李俊说,捕捉赛强度大、危险性相对高,他们无法像普通观众那样观赛,必须紧盯运动员动态,随时准备介入救治,“容不得分神,不能只等着裁判叫人”。
“参与这样的大型运动会(保障工作),对我们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。”黄发根说,7月1日开赛当天,他们6点前就到岗,大约晚上9点才撤离,“有的同事凌晨4点多就起床了”。由于医疗组还要为现场观众、工作人员等提供保障,来得早、走得晚已成为他们的常态。“团队毫无怨言的工作态度让我很感动,虽然强度很大,但是大家依然每天准时到岗,愉快地完成工作。”
医疗团队用早出晚归的身影,托起赛场上每一个勇敢坚韧的追梦人,当自行车轮划过终点,那些无声的守护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温度。7月6日至8日,龙口水库旁的自行车赛公路赛,白衣卫士们将以另一场守护,续写鹏城给每一个不屈生命的告白。
文|程泉
图|受访者提供